股票信息 (600557.SH)

乐投Letou藥業

微鏡頭|“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
時間:2024.03.07

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微鏡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兩(liang) 會(hui) “下團組”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要因地製宜(兩(liang) 會(hui) 現場觀察)


時間:3月5日下午

日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



孫景南代表,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的一名電焊工,聊起焊接如數家珍。此刻,和習近平總書記麵對麵,她從一份深刻的感悟講起:

“我1990年職高畢業後,從傳統的鐵路客車到地鐵、高鐵動車組,從國外技術引進到大範圍自主研發,30多年間,見證了我國軌道交通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奮進曆程。”

一席話,勾勒了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習近平總書記聽了頗有感觸:“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一窮二白,從無到有,從引進消化吸收再發展,先後經曆了兩個階段。”

一個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這一段時間是打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就沒有改革開放之後的飛速發展”。第二個階段是改革開放之後,“開始是‘三來一補’,後來發展到都是我們自己的。”

總書記的目光望向會場:“這一想啊,真是無比自豪。就拿交通來說,現在我國汽車產銷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是最好的,高速公路裏程是最長的,高鐵走出去了,城市軌道交通也走出去了,輪船也走出去了,大飛機我們也造出來了,造船業的‘三大明珠’都造出來了……”

靠的是什麽?是改革開放、守正創新,是億萬人民接續奮鬥、一往無前。

作為來自一線的工匠,孫景南代表在發言中分享了她的思考:“何為‘匠’?就是在專業領域中對自己‘斤斤計較’,曆經磨礪方能實現突破。”

“大國工匠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習近平總書記讚歎,“交通行業一步一步往前,走在國際的前頭,這裏麵很重要的就是工匠,光圖紙設計得好還不行,最後要落實到焊工手裏,‘沒有金剛鑽,攬不了瓷器活’。”

職業教育是培育工匠的沃土,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我們要把職業教育發展好,要樹立工匠精神,把他們的待遇條件保障好。要把第一線的大國工匠一批批培養出來,他們是頂梁柱。”

製造業是大國工匠創造奇跡的舞台。江蘇是製造業大省,去年經濟總量達到12.8萬億元,占全國的十分之一。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注江蘇的發展,期待江蘇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扛大梁”:“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幹,把各方麵的幹勁帶起來。”

走好腳下的路,要堅定還要清醒。習近平總書記講到新質生產力,一番叮囑蘊含著辯證思維: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製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

多一些和博物館的深度接觸(兩會現場觀察)


時間:3月5日下午

日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


  “六朝古都”南京,磚瓦上刻著曆史,街巷裏流淌著時光。


  來自南京市博物總館的宋燕代表,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講述了六朝博物館的建設故事。“顆粒歸倉(cang) 、守護城牆”,8年來他們(men) 將流落在外的明城牆磚一塊塊征集起來,收回了40多萬(wan) 塊。這是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守護文物的一個(ge) 生動縮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凝神靜聽。“我從(cong) 小就愛看博物館,小時候北京的博物館我差不多都看過了。”總書(shu) 記回憶小時候騎自行車上學時的情景,北京古城牆至今讓他記憶猶新。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這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叮囑宋燕、叮囑廣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館事業(ye) 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ti) 係,同時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生生不息的曆史文脈,如何賡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思考良多,希望廣大群眾(zhong) 特別是青少年多一些和博物館的深度接觸,進一步增強曆史感。


  曆史的縱深,造就了時代的氣韻。“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我們(men) 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曆史感。”昔日的一段話,推本溯源,也貫穿於(yu) 治國理政的生動實踐中。


  立於(yu) 曆史的沃土上,遠眺未來。綿延五千年不斷流的中華文明“塑造了我們(men) 偉(wei) 大的民族,這個(ge) 民族還會(hui) 偉(wei) 大下去的”。


內(nei) 容來源:人民日報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