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信息 (600557.SH)

乐投Letou藥業

【權威發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醫藥幹預指引
時間:2022.12.11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醫藥幹預指引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疫病防治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2022年12月10日)


一、治療方案


(一)成人治療方案


1.症見發熱、惡風寒、肌肉酸痛、咽幹咽痛、乏力、或鼻塞流涕、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風解表功效的中成藥,如疏風解毒膠囊(顆粒)、清肺排毒顆粒、散寒化濕顆粒、感冒清熱膠囊(顆粒)、荊防顆粒、正柴胡飲顆粒、九味羌活丸(顆粒)、四季感冒片、感冒疏風膠囊(片、顆粒)等。


2.症見咽痛明顯,發熱、肌肉酸痛、乏力、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風清熱,化濕解表,清熱解毒功效的中成藥,如連花清瘟膠囊(顆粒)、金花清感顆粒、化濕敗毒顆粒、宣肺敗毒顆粒、熱炎寧合劑、銀黃清肺膠囊、連花清咳片、六神丸(膠囊)、銀翹解毒顆粒、金葉敗毒顆粒、藍芩口服液、複方芩蘭(lan) 口服液、清咽滴丸、喉咽清顆粒、桑菊感冒片、夏桑菊顆粒、痰熱清膠囊、雙黃連口服液、柴芩清寧膠囊、抗病毒口服液、感冒退熱顆粒、消炎退熱顆粒、清開靈顆粒、小柴胡顆粒等。


3.症見咳嗽明顯者,宜服用具有宣肺止咳功效的中成藥,如急支糖漿、咳速停糖漿、宣肺止嗽合劑、通宣理肺丸(顆粒、口服液)、杏蘇止咳顆粒、連花清咳片、杏貝止咳顆粒、橘紅痰咳液、感冒止咳顆粒等。


4.症見乏力、伴胃腸不適、如嘔吐、腹瀉者,宜服用具有化濕解表功效的中成藥,如藿香正氣膠囊(丸、水、口服液)等。伴便秘便幹者,可服用防風通聖丸(顆粒)。


5.症見鼻塞流涕明顯者,宜服用具有解表通竅功效的中成藥,如鼻竇炎口服液、散風通竅滴丸等。


(二)兒(er) 童治療方案


1.症見惡寒發熱、肌肉酸痛者,可用小兒(er) 柴桂退熱顆粒、小兒(er) 風熱清口服液等。


2.症見發熱、咽幹咽痛、咳嗽者,可用金振口服液、兒(er) 童清肺口服液、小兒(er) 消積止咳口服液、減味小兒(er) 化痰散等。


3.症見發熱、食少腹脹、口臭、大便酸臭或秘結者,可用健兒(er) 清解液、小兒(er) 豉翹清熱顆粒等。


4.症見咽痛明顯者,可用小兒(er) 清咽顆粒、開喉劍噴霧劑(兒(er) 童型)等。


5.症見咳嗽明顯者,可用清宣止咳顆粒、小兒(er) 止咳糖漿、小兒(er) 清肺止咳片等。


6.症見乏力、納食不香者,可用醒脾養(yang) 兒(er) 顆粒等。


考慮兒(er) 童體(ti) 質特殊,病情變化迅速,宜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出現病情變化的,需及時就醫。


(三)特殊人群如嬰幼兒(er) 、哺乳期婦女、孕婦、老年人以及合並基礎疾病人群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各地醫療機構可利用“互聯網+醫療”,開展居家健康指導、健康宣教、用藥谘詢等服務,指導群眾(zhong) 合理使用中醫藥。


注意:上述中成藥選擇其中一種,按照說明書(shu) 劑量服用,一般3~5天或症狀消失即停止用藥,如症狀無緩解或加重,請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


二、預防方案


(一)藥物幹預


1.代茶飲:生黃芪9g、金銀花5g、廣藿香3g。每日一劑,開水泡服,代茶頻頻飲服。適宜普通人群的預防服用。


2.玉屏風顆粒:每次5克,一天三次。適宜容易體(ti) 虛感冒、自汗惡風者預防服用。


(二)中醫非藥物療法幹預


1.功法鍛煉:太極拳、八段錦等。


2.穴位按摩


(1)按揉合穀穴


位置:合穀穴位於(yu) 虎口,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ce) 中點。


操作方法:采用拇指按揉法在穴位上操作,右手拇指按揉左手合穀,左手拇指按揉右手合穀。揉動的過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脹為(wei) 度,帶動皮下組織運動,拇指和皮膚之間不能有摩擦。在兩(liang) 側(ce) 合穀穴上按揉持續時間各約3~5分鍾,每天早晚各做1次。


(2)揉擦迎香穴


位置:迎香穴位於(yu) 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


操作方法:采用擦法操作,左手擦左側(ce) ,右手擦右側(ce) 。先擦熱雙手,握空拳,以兩(liang) 手拇指指間關(guan) 節背側(ce) ,緊貼於(yu) 鼻梁兩(liang) 側(ce) ,上下摩擦;或以中指指腹上下摩擦。上下一次為(wei) 一拍,可做4個(ge) 八拍或以發熱為(wei) 度。每天早晚各做1次。


(3)按揉風池穴


位置:風池穴位於(yu) 後枕部,胸鎖乳突肌與(yu) 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操作方法:采用拇指按揉法操作。雙手放在頭部兩(liang) 側(ce) ,掌心對著耳朵,雙手拇指分別按在兩(liang) 側(ce) 的風池穴上。揉動的過程中,以自己感到酸脹為(wei) 度,帶動皮下組織運動,手指和皮膚之間不能有摩擦。


3.飲食有節


每日三餐規律進食,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多樣,保證穀類、優(you) 質蛋白質類食物、新鮮蔬菜和水果攝入量,多飲水。如有食欲不振、腹脹、便秘等症狀可在醫師指導下進行藥食兩(liang) 用食品輔助治療,如蘿卜、山藥、薏米、藿香、菊花、荷葉、絲(si) 瓜、冬瓜等。


藥膳,如銀耳雪梨百合羹


組成:銀耳、雪梨、百合、冰糖。


用法:銀耳用溫水泡20分鍾,將泡好的銀耳去根,撕成小塊。雪梨去皮核,切成小塊。百合掰成小塊。將所有原料放入鍋內(nei) ,加入適量的水,燒開後調成小火燉煮20分鍾,待鍋內(nei) 湯品燉製稍微粘稠,開大火加入適量冰糖,待冰糖融化後出鍋,溫食、涼食均可。每周三服。


4.起居有常


作息規律,夜臥早起,保障充分睡眠。順應氣候變化,及時調整衣物和室內(nei) 溫度,注意防寒保暖和節氣保健。應避免到人群聚集場所。


5.勞逸有度


運動和休息適度,可適當運用中醫功法鍛煉,或根據個(ge) 人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法。


6.情誌暢達


應保持愉快心情,切勿發怒,順應自然規律,不厭長日,精神外向,對外界事物保持濃厚的興(xing) 趣,使氣機宣暢,通泄自如。


三、康複方案


(一)中成藥康複


1.症見氣短、多汗、胸悶、心悸、幹咳者,宜服用具有補肺益腎功效的中成藥,如生脈飲、金水寶膠囊、蛤蚧定喘膠囊等。


2.症見乏力、納差、腹脹、便溏者,宜服用具有健脾和胃功效的中成藥,如補中益氣丸、參芪口服液、潞黨(dang) 參口服液、香砂六君丸等。


3.症見失眠、焦慮、抑鬱者,宜服用具有養(yang) 心安神功效的中成藥,如加味逍遙丸、百樂(le) 眠、舒肝解鬱膠囊等。


(二)中醫非藥物療法康複


1.艾灸療法


常用選穴:大椎、肺俞、上脘、中脘、膈俞、足三裏、孔最、腎俞等。


方法:大椎、肺俞與(yu) 膈俞(或中脘與(yu) 上脘):用溫灸盒灸30分鍾;足三裏或孔最或腎俞:清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鍾。頻次:每日1次。選用艾灸療法時,一般隔2天施灸1次,每穴灸10~15分鍾,持續2周;症狀明顯可交替選用不同穴位每天施灸,5次後休息1~2天,然後繼續施灸5次。10次為(wei) 1個(ge) 療程。


2.經穴推拿


(1)穴位按摩:太淵、膻中、中府、肺俞、腎俞、大腸俞、列缺、中脘、足三裏等,咳嗽、咽癢、幹咳者,可加少商、尺澤等。


方法:以大拇指放置於(yu) 穴位上,拇指指腹觸摸皮膚並稍加按壓,小幅度的環轉按揉腧穴,以產(chan) 生酸脹溫熱感為(wei) 佳,每次1~3分鍾。


(2)經絡推拿: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任脈、督脈等。


方法:取坐位或臥位,均勻呼吸。用一手手掌大魚際沿經絡循行方向緊貼皮膚施力作直線往返快速摩擦,可兩(liang) 手掌交替進行,100~120次/分鍾(每手摩擦 50~60 次/分鍾) ,每條經絡摩擦1分鍾為(wei) 宜。


3.耳穴壓豆


常用耳穴:支氣管、肺、腎、內(nei) 分泌、神門、枕、脾、胃、大腸、交感等。


方法:耳穴壓豆是將貼有王不留行籽的耳豆貼敷於(yu) 相應耳穴並稍加壓力,以穴位產(chan) 生酸麻重脹感或發熱為(wei) 度。貼敷後每天自行按壓數次,每次3~4分鍾。每次貼壓後保留1~2天,取下後讓耳穴部位放鬆一晚,次日再以同樣方法貼敷,一般5~6次為(wei) 1個(ge) 療程。


4.拔罐


背腧穴為(wei) 主,如肺俞、膏肓、脾俞、腎俞、大椎等。


作用:拔罐是簡便的中醫康複手段,在調節亞(ya) 健康狀態、治療多種疾病方麵有較好效果。


注意事項:拔火罐應注意防止燙傷(shang) 及引燃易燃物,留罐時間不宜太長,拔罐時如出現四肢發冷、惡心嘔吐、心悸、麵色蒼白、冷汗、頭暈等應立即停止,並讓患者平臥休息。


5.其他方法


可使用八段錦、太極拳等中醫傳(chuan) 統功法適當鍛煉。

網站地圖